第 53 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公布結果。
《再見瓦城》沒戲。
其實 Sir 不是亂猜的,因為之前,《再》拿大獎有一些苗頭。
提名時,台灣本土片《一路順風》和內地電影《七月與安生》,分別以 8 項和 7 項提名領跑。
但《再見瓦城》雖然提名數量略少,卻占了最佳劇情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男女主在內 6 個重要席位。
所以 Sir 猜,就算影帝影后拿不到,《再見瓦城》也有可能拿到 " 最佳電影 " 或 " 最佳導演 "。
結果 ……
好吧,Sir 錯了,認賭服輸,從今天開始,免費為你更新 10 年。
OK,說回《再見瓦城》。
沒錯,這是一部很有爭議的電影(Sir 在文末有回答這種爭議)。
爭議的來源是它的主演—— 2014 年深陷吸毒醜聞的柯震東。
而入圍金馬,也代表了它無論從電影、導演還是演員層面,也都有特別之處。
所以,它也是一部不該被錯過的電影。
現在,Sir 帶你開擼——
再見瓦城
The Road to Mandalay
這部片在豆瓣上評分一般,6.7(187 人評價)。
大部分差評,似乎來自針對柯震東過往劣跡的網友。
Sir 希望,這不會是一部好作品又因為作品之外的原因,被打擊了。
其實,它在國際影展上的表現很不錯。
接連入圍了今年威尼斯影展的 " 威尼斯日 " 單元和多倫多國際電影節,獲得 " 歐洲電影聯盟大獎最佳影片 "。
外媒對其稱讚不已。
「Screendaily」:
導演趙德胤對情緒、節奏和表演的把控令這個悲劇故事動人又吸引。而它所展示的緬甸社會問題也引發觀眾的思考。
多倫多電影節官網評論:
導演兼編劇趙德胤的新作是一部聚焦緬甸移民問題的現代戲劇。它慢熱,卻有著大師作品的力道。
《再見瓦城》的故事,始於一次偷渡。
吳可熙演的蓮青和柯震東演的阿國,是兩個來自緬甸臘戍的青年。
他們在偷渡泰國的貨車上相識。
阿國將貨車舒服的前座讓給蓮青,自己擠在悶熱的車廂里,兩人互生好感。
他們的目標一樣,都是去泰國打工賺錢。
但 …… 價值觀全然不同。
阿國沒什麼大理想,在紡紗工廠做事,只想趕快賺夠錢,回家蓋房娶媳婦。
蓮青想從事體面的工作,卻因為自己是黑人黑戶,只能幹低薪的洗碗工。
她的野心卻大得多,想要有朝一日去台灣,過新生活。
這對小情人的未來,在異鄉的掙扎謀生中,變得飄忽不定。
在海外看過片的媒體都說:" 柯震東的表演脫胎換骨,尤其最後一場戲,非常震撼 "。
而且這部片里柯震東演的角色,也有吸毒戲份。是不是 " 巧合 " 得有點過分?
怪導演咯。
這位叫趙德胤的導演,向來現實。
作為一個出生在緬甸臘戍的華裔,他擁有中國人傳統的特質——
窮。
十歲時看見有人家失火,第一個反應是火災後在灰燼中找鐵去賣。賣掉一塊錢,可換半碗面。
因此從小到大,他做的所有大決定,都是為了錢。
小時候考試考第一,是為了能讓校方准許延交學費。
16 歲到台灣念高中,平時讀書,課餘打工,還得保證考試必進前三,才能免去學雜費。
大學念設計系,接廣告案子、給高中生拍畢業 MV,是要給緬甸家裡還債、蓋房子。
他也為本次金馬獎拍了形象廣告
而後,通過侯孝賢主導的金馬電影學院,走上電影之路。
通過海外得獎,才拿到台灣身份證。終於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台灣人,衣錦還鄉。
這種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,也融入了趙德胤的電影創作。
他的歸鄉三部曲,說的全是緬甸華裔移民謀生活、謀身份的故事。
《歸來的人》《窮人 · 榴槤 · 麻藥 · 偷渡客》《冰毒》
《歸來的人》(2011)里,在台打工多年的興洪回緬甸發展,卻發現自己再也無法融入。
《窮人 · 榴槤 · 麻藥 · 偷渡客》(2012)里,三妹為了拿到台灣身份,不惜當人販子,賣同胞。
拍電影對趙德胤而言,不僅是表達,更是營生:
(母親)不懂我在做什麼工作,但她嚴肅地問我:" 給吃得飽?"
我說:" 吃飯肯定沒問題!"
她說:" 能吃得飽飯,那就可以了,不管你做什麼工作,就是要吃得飽。"
所以,這種要吃飯、要活下去的樸素慾望,貫穿了他的電影。
看他導演的《冰毒》,Sir 仿佛只看到兩個大字——生存。
莊稼收成難賣,男主和他爹把家裡唯一的黃牛作抵押,換回一台舊摩托,在站台搭客幫補生計。
被騙婚到中國四川、返回緬甸奔喪的三妹,為了要把兒子接到身邊養,販賣起冰毒。
受過侯孝賢的指導,他的片多少有些侯的影子。
固定長鏡頭,寫實路線,對話不多。
但說句實在話,趙德胤的片也有軟肋——結構粗糙,敘事有斷層。
即使是歸鄉三部曲中評價最高的《冰毒》,在豆瓣也只有 6.3 的評分(是的這次肯定不是因為柯震東)。
33.4% 的人給出 4-5 星,19.1% 給 1-2 星
但趙德胤拍片的勁道,在於他對底層生活的忠實還原。
沒有淒悽慘慘的 BGM,沒有上帝垂憐的打光,沒有同情。
將灰頭土臉的偏鄉生活直接推到你眼前。
導演讓你直接旁聽人物的整段聊天。
長鏡頭下,三妹和媽媽邊剝玉米邊說話。
三妹斷斷續續又有點心不在焉地,講起了被騙婚到四川的經歷,講未來生活的打算。
四分半鐘的對話,一刀未剪。
簸箕里光玉米稈子越來越多,畫面里還有一隻瘦貓一刻不停地,趴在腳邊吃著落在地上的玉米。
導演還讓你直接旁觀男主在車站搭客的整個過程。
他和一群同行一起,擠在大巴門口招呼乘客。
中途多次追著下車的乘客跑:要搭摩托嗎?
但無論他怎麼努力攬客,就是沒生意,臉上寫滿失落。
觀眾全程陪著他,一起等,一起急。
寥寥幾筆,底層人生、邊緣人群的真面目,你秒懂。
你甚至被迫 " 參與 " 其中,和他們一道被生活 " 折磨 "。
即使是兩情相悅的浪漫時刻,也是局促不安大於曖昧。
而這底層愛情的催化劑,則是三妹手上的冰毒。
它既幫助了無數人生存,又毀掉了無數人的人生。
他們靠運毒維生,又被它所害,可恨又可憐。
正是這種直白的表述,片子有一種 " 令人窒息的強度,皮開肉綻的力道 "(《中時電子報》評)。
它不講什麼絕對真理,想法子活著,才是小人物的相對真理。
就是這部《冰毒》,跑了全球共 12 個國際影展,拿下愛丁堡國際影展最佳影片,最後更成為那年台灣申奧的選送作品。
連李安都不吝稱讚:
這是一部非常 power ( 有力 ) ,有觀點,主軸清楚的電影。
也正是這部電影,儘管全球走紅,卻從戲裡窮到戲外。
成本只有 100 萬台幣(約人民幣 25 萬),整個團隊僅 7 人,拍攝就用了 10 個工作日。
為了省錢省時間,男女主角騎機車運毒時,把反光紙貼在男主角背部,幫女主角打光;怕攝影機震動太厲害,就把棉被墊在底下。
緬甸對電影拍攝控制嚴格,看到你拿攝影機,警察還會來干涉。
因此開拍前,劇組準備了 400 頁的應變方案:拍攝過程被緬甸警察抓要怎麼辦?下雨怎麼辦?…… 怎麼辦?
其實《冰毒》還算好,拍《窮人 · 榴槤 · 麻藥 · 偷渡客》難度更高:
4 個人在泰國共拍 15 天,用了 10000 美金。
《歸來的人》更屌,拍了 10 天,團隊 3 人在緬甸才花了 5000 美金(含來回機票)。
拍攝大部分時間,都不得不假裝遊客,跟警察玩 " 游擊 "。
甚至要將攝影機藏在身上,偷拍。
整個拍攝狼狽又窘迫,卻讓趙德胤意外發掘到——
打開緬甸粗放泥濘美的特殊方式。
低矮隱藏的拍攝角度,讓人更貼近了當地的生猛民俗。
也令他意識到——
沮喪其實是美學的開端。
…… 多麼痛的領悟。
這種粗生粗養的製作方式,拍出了天生天養的小人物。
——被前金馬評審陳樂融形容為台灣電影的 " 革命 "。
趙德胤的低成本模式,刷洗了台灣自「海角七號」成功後對「商業類型片」或精緻或粗糙的大量仿製,回歸侯孝賢一脈的人文內涵與藝術外衣。
而最新這部《再見瓦城》,相比過往作品 " 精 " 了不少。
趙德胤這次土豪了,手頭有製作資金了。
影片得到了來自法國和德國的注資,成本史無前例,達到 4000 萬台幣(約人民幣 1000 萬)。
配樂的是和賈樟柯多次合作的林強,剪輯馬修同樣來自賈樟柯御用班底,錄音杜篤之,美術則找來了泰國導演阿彼査邦的班底。
趙導演還第一次用上了明星(對,就是柯震東)。
但再大的星在他手裡,也就是個演員,還得接受訓練。
開拍前,趙德胤就讓柯震東和吳可熙撇開助理、經紀人。把他們帶到自己家,讓他們跟家人學緬甸話和雲南話,而且 ……
還要做家務。
還要去泰國工廠打工。
還要跟其他工人一起吃住,更交代工頭,偷懶或做錯事,照樣受罰。
吳可熙在當地餐館刷碗 6 個月。
柯震東學懂了紡織、上漿,會操控大型車床紡織機,還曬了一身東南亞特有的黝黑。
在工廠里意外看到登了他新聞的舊報紙,工廠同事都沒法將眼前這個小黑屁孩跟報紙上的明星聯繫起來。
而這部《瓦城》也比趙德胤舊作,多了幾分真實的青春氣。
洒水節青年男女的肢體搖曳。
夕陽下,泰國特有的 tuktuk 車中鼓動、曖昧的氛圍。
構圖和攝影,更精緻講究。
這一幕是紡紗機後,男生為女生拂去鼻樑上的線頭,畫面親密升溫。
接著,兩人分居紗線兩側。女人表情不耐地梳理紡紗,並用線在緊密注視著她的男主前拉起一道牆,距離頓生。
據看過的媒體同行說,柯震東這次奉獻出了 90 後小鮮肉至今最佳演技。
還有外媒不只一次提到的,趙德胤不急不緩的敘事步調,到後頭猝然收緊的情緒節奏。
再看預告——
伴隨著柯震東一次比一次兇狠的,往鍋爐里拋柴火的動作。
穿插這兩人,從友好。
到親密。
再到不可避免的衝突爆發。
漸漸地讓觀者不自覺地提問:
這對非法移民黑工情侶的命運會走向何處?
柯震東那場被交口稱讚的炸裂戲,到底發生了什麼?
說回這部電影,柯震東不是題外話。
因為他,電影的評分受到很大影響。
因為他,金馬獎評委在評比時,也都必定承受過額外的壓力。
事實上,在《湄公河》熱映期,網上對吸毒明星的聲討就被推至高峰,一些聲音甚至認為,因為 " 緝毒警察的辛苦和犧牲 ",所以 " 吸毒的人不值得原諒 "。
Sir 對一切毒品堅定說不,具體危害可點曾推送過的「這部連劇照都沒有的國產片,豆瓣 8.8 都給低」。
但對吸毒明星的作品,Sir 以為,全盤否定,有所不妥。
理由之前說過一些,但今天,Sir 想推薦一位緝毒警察的回答。
這位在《知乎》化名 " 腕凝 " 的緝毒警察的觀點,讓 Sir 頗為觸動(以下引用已授權)——
" 人與作品,應該分開討論,因為一個明星吸毒,就株連作品,不公平 ",這個是老調長談了。
" 吸毒的人不值得原諒 " 的觀點危險之處在於:
絕不原諒任何吸毒者,可能會造就更多的吸毒者。
身為緝毒警察,他認為:
吸毒者,除了是違法嫌疑人,還被視為病人和受害人。
如果沒有身邊人的監督和幫助,一個人很可能繼續步入深淵,復吸,毀滅自己。
他緝毒多年,吸毒者抓得太多,大部分都是有可恨之處的可憐人。
哪怕是作死、自找,在他看來,也不能輕易地說出 " 絕不原諒 ",因為那就是趕他上絕路。
不原諒,就是把吸毒者推回毒品、毒販那邊,那樣怎麼能算真正有效的緝毒?!
再進一步,個人抵制無可厚非,但通過民意把這吸毒藝人逐出演藝圈,這種基於 " 非法律程序 " 的行為,本質是什麼?
是 " 基於道德水平的外開法律 "。
Sir 不得不提胡適說過的這段話——
一個骯髒的國家,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,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,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;
一個乾淨的國家,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,談高尚,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,人人大公無私,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。
說了這麼多,Sir 無非想說——
明星跟作品比起來,太小太小了。
明星不過是為了迎合粉絲捏造出來的人設,我們能感受真實的永遠是他的作品,不是他(即使是演員,要想動人也必須暴露一部分自己)。
比起那個叫娛樂的圈子,作品,才是我們真該沉迷的世界。